+发表新主题
yohoo714 发布于2023-6-2 10:41 12 次浏览 3 位用户参与讨论
跳转到指定楼层






  
     本人在前段日子设计了碗形砂轮磨头支架,当时就做了第一个方案,当交到领导那里时,要求改为第二个方案。但是本人还是认同第一个方案。各位请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,从实用性,装配性,零件加工工艺性等方面来讨论一下,哪个机构具有优势。
现将两个方案的装配图和零件图都上传,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导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已有3人评论

garry1986 发表于 2023-6-4 06:56:56
第一种确实存在一点毛病的,轴承装配时的轴向定位问题须考虑,譬如:轴承相对皮带轮的位置,装配时非常不方便,而第一种方案仅用一个钢套来定位两端轴承的相对位置,没有考虑其相对皮带轮的位置问题,其实第二种方案拆装是比较方便的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cdzys 发表于 2023-6-5 01:13:21
我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:
   由于设计要求磨头的转速为2880n/min左右,轴发热后向后延伸,主轴回转精度在0.005mm。
   第一种方案的轴承定位都是在外圈,通过两对面对面安装的角接触球轴承,采用的是双支承,上端轴承的预紧是通过研磨件7(外隔套)和件18(内隔套)来调节的,下端轴承的的预紧是通过实际测量件8(轴)的台阶来配研件11(外隔套),轴承的预紧力为150N,而轴向误差是通过磨件5(调整垫圈)来实现的。上端轴承与轴的配合间隙量为0.002~0.005的间隙配合,下端轴承与轴的配合是过盈为0.002~0.005的配合。
   此结构装配要求较高,尤其是研磨几个隔套,装配有一定的困难。如果零件符合图纸要求,装配符合图纸要求,几乎不用日后维修。
   第二种方案是下端采用一对背靠背安装的角接触球轴承作为支承,上端采用一对深沟球轴承作为游动端。两对轴承都固定在轴上,下端轴承外圈固定在件8(支架)上,预紧力通过研磨件10(内隔套)和件1(外隔套),轴向锁紧通过调节件16(螺母)来实现。上端轴承通过件21(轴用弹性挡圈)和轴的台阶来定位,轴向可游动。
   此结构主要是日后维修比较方便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zgssd 发表于 2023-6-5 03:59:13
刚才有事,只是简单评论了一下你的方案,总的来说,给我感觉你从事设计工作时间不长,属于刚出道的大学生那种,如果第一种方案拿去给老字辈的看,估计要挨K,第一种方案的装配可以十分不方便来形容,譬如件8与件20的相对位置问题;件10如何知道被两端轴承压紧了;件10与件9的配合间隙是多少,如果间隙大了,又没被压紧,开车后会不会发生异响等等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碧波制图网 Published by Stonespider

Copyright © 2021-2023 Kangli Wu  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( 苏ICP备18011607号-1 )

快速
回复
返回
列表
返回
顶部